荧荧的妈妈开口了:“荧荧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妈妈你笑一笑。”
荧荧的妈妈笑了笑接着说到:“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好,女儿就是我的一切,我有能力给她创造好的条件,她能学就让她学,以免将来后悔。我从小就喜欢音乐,但是,我们那时侯没有这样好的条件,我不想让女儿后悔。”
我问到:“荧荧她自己喜欢吗?你们学琴的目的是什么呢?”
她妈妈边想边说:“现在学琴的孩子很多,别人为什么学,我们就为什么学。我有这个条件让她学。学琴开始时,周围的小孩都在学,所以,我们也学。”
她妈妈继续说:“我只要看到有跟荧荧年龄差不多的孩子,我就会上前去看一看。如果,荧荧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强,我就会暗自在心里高兴一下。”
这时,荧荧的妈妈好象想起一件事,说到:“以前,和荧荧一起在电视台学琴的一个孩子在暑假的两个月里,弹完了整本599,那个孩子就是整天在家听教学带,每周老师都布置8到9条。”荧荧的妈妈带着激动说完了这段话,我很明显的察觉到她很欣赏这样的教学进度和方法。
我接着她的话说:“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对。在两个月学完整本599,达到599的技术、音乐和手指的要求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除非这个孩子是天才。如果这个孩子不是天才,那她只学会了599的皮毛。”
荧荧的妈妈继续说:“听其他的家长说,学钢琴就要靠到10级,荧荧现在4年级了,还有3年,初中肯定是住校读书,没有时间练琴了,能不能在小学毕业前考到10级?”
我明确的告诉她:“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第一,荧荧学琴的时间晚了。第二,荧荧学琴基础没有打好。就算明年荧荧考四级,还有三年最多也到七级,我们打算荧荧再多用点功、多花点时间再往前跳一级,最多也才8级呀。”
荧荧的妈妈不说话了,也许她在考虑达不到10的荧荧还学不学琴。
考级呀考级~~~~~~~~~~~~~~~~~真是困惑!
----------------
我很欣赏雅丽的执业态度。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你总在了解家长和孩子内心的期望和要求,然后尽你的力量去满足。当有些要求不切实际的时候,你便感到困惑。实际上你是在为自己没有百分之百地满足他们的期望而感到些许歉然。你真是一个好老师!
我很同情荧荧的妈妈。实际上她是中国教育理念的一个代表。记得雅丽有篇中美教育比较的贴子,写得很深刻。中国似乎一切教育都是科举制度的缩影。如果不能金榜提名,一切付出都是白搭。一切知识和技能,如果没有金榜提名这一点缀,似乎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大多时候,我们看不到自信的影子,因为传统的中国文化不鼓励个性,不看重自信,个人的幸福和价值大多归结于他人或后人的认可。比方说明明已经是高级工程师,生怕别人不知道有多高,于是冠以“教授级高工”。
象荧荧妈妈这种人,生活中的幸福不在于是否懂得巴赫音乐之美妙,而在于比别人强。自己可能没有强过足够多的人,于是希望女儿胜过别人,至少不输于别人。自己的琴弹得再好,如果没有十级证书,总感到不会让别人信服。
怎么应对老师的困惑?我这里有几个下策供雅丽参考。如果你现在的学生已经多的要排队(相信你是),你就应该坚持自己的教育目标,方法和进度,并把这些明确告诉家长和学生。如果他们另有想法,就请他们另寻高明。过上几年,你就会看到与别的老师不同的结果,你也会建起自己独特的声誉。
如果你不愿将人拒之门外,那么不妨因材思教,因需思教。毕竟你的学生中百分之八十不会以钢琴为职业,能让他们拿到一个证书去炫耀给别人以获取一些成就感,加上引导他们尽其所能领略表达音乐的美,这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别人付钱,你教给别人需要的东西,彼此双方也没什么相欠。
----------------
谢谢你!看了你的回帖,我感到很欣慰。作为一名老师,就是要教好自己的学生。怎样才是一个好学生,一个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钢琴艺术学习成就能否用考级来衡量?
有一个学生在读一年级,学了两年半的钢琴,到了明年考级的时候,他的真实级别在三级和四级之间,我告诉家长考级的内容、要求等相关信息(听听他们的意见),他的妈妈听后,就要求让他考三级(我也有这个意思),他妈妈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我们不希望给孩子太大的负担,先考个三级,争取考到良好或者优秀(这个孩子学琴可认真了),培养他更多的自信,让他能够一直学下去。”
----------------
我知道一个小孩子,读五年级,学琴大概三四年,去年,在学到599第60多首的时候考四级,很勉强的过了,到了今年却要小孩子去考七级,小孩子的手的条件可能差一些,总是弹不好完不成作业,被家长又打又骂,最终彻底地放弃了学琴,很可惜的就算以后不弹琴,也给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很多家长真的应该反省反省了